本帖最后由 美梦做伴 于 2017-4-14 07:29 编辑
冬至那天下午下班回家,弟媳已经和好的面正包饺子,看到面板上的面让我想起娘亲手做的酥饼花。
跟娘说,这么多年了,很怀念那香喷喷,入口即化的酥饼花,很想尝试再做一次。 酥饼花是娘一生中最拿手的点心活儿,当年大姐、二姐及我出嫁的时候,娘就亲手做上酥饼花。娘说,刚出门的小媳妇初到婆家,上有公婆吃饭会受拘束,腹中击鼓的时候,自己可以拿出来充饥。还有另一层意思闺女回婆家的时候,也算是给公婆的见面礼,别让亲家说不懂礼数。 这手活是当年我邻居老奶奶传给娘的,邻居老奶奶是我村中一大户人家的小妾,这位老奶奶的拿手点心花样多着呢,如闺女出嫁时酥花、赶搭古(我们老家的方言)、翻花、麻花、棋子、小果腿、燕子、面龙等等。 邻家老奶奶教娘做这些的时候是大姐出嫁我很小,就围在锅台旁等着大人赏赶搭古吃、翻花、麻花…. 物质贫乏的年代,能吃到白面做成的糕点,开心的我到处跟童年的姊妹伙伴们炫耀,引得她们馋滟….. 扯得有点远…. 酥饼花的做法是这样的,先估量出两部分相等的面粉,一部分面用热锅蒸熟,用油和面然后揉在一起,这面是很不好揉的,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。另一部分用水和油各一半量和好揉成面团。和好的面分别擀成两张大饼,很薄很薄的,然后用菜刀把饼儿分别切成小小的方块形状,放在酥饼模卡里,(当年农村的都是用各种面食磨具卡出来的),在放入模卡的时候,可以把面食心里包点碎花生红糖仁什么的(花生是炒熟,磨碎加红糖搅拌)。 一个个的酥饼用模卡卡出,然后就是上锅烘烤。烘焙的时候娘总是用农村的大锅,先将锅底放上一层干净纸,然后把酥饼一个个摆放放上。烧火的时候可得掌握火候,不能太急,烧火太急会把酥饼烤糊,更不用说锅里的那层张会完好无损。 在一次娘掌锅我是烧火丫头的时候,娘就在一边吩咐锅底中间不要有火苗,火苗尽量要散在四周,娘在锅前不住地把酥饼正反面勤换着,或者把不熟的酥饼调换着位置…. 这道点心上锅烘烤得用一下午的时间才能完成,火候掌握不好,酥饼就会焦黄,火候掌握的好,酥饼会呈现淡淡的嫩黄色,泛着浓浓的花生香味儿。 因为制作繁琐,酥饼皮儿层次清晰,用手掰开酥饼,你会数不清这饼里到底有多少成皮儿压缩而成,尤其是那油面层,手指一碰就酥掉,送入口中,脆而不碎,油而不腻,香酥适口…. 这时候娘会把那些焦黄糊黑的那种让我们享用,那时候特希望那焦黄的酥饼多一点,让自己多一分口福…..那口味儿是大大超过桃酥饼干的。 在自己走出社会的时候,娘很牵挂于我,经常做这样的酥饼,等候我回家….. 当我吃到这松软的酥饼时,娘脸上挂足了笑容,临走的时候,母亲会把剩下的酥饼让我捎着,回单位当零食。很多时候因为制作工艺的缘故,娘做得简单了些,直接用水与油和面,然后用面食模具制出,再上锅烘烤。 后来,娘上了年纪,和面也很费劲,渐渐地见不到这道酥饼点心。偶尔逛超市时遇到酥饼,知道娘没牙齿,已开始喜欢吃松脆的东西,但自己买过送到她跟前,总觉得不如她自己亲手做的酥饼好吃。 这酥饼自己很想很想再做一次,不为自己这张嘴,只为风烛残年的娘亲…….
——本文写于2016年12月23日 |